最近,固态电池又热了。
先是每况愈下的丰田,宣布在2027正式量产;接着不温不火的奇瑞,也扬言要在2026年就能装车;其他车企也有相关的计划,或迟或早,都在2026-2027年左右。
也就是说,未来2年,固态电池就能成功量产,已经近在眉睫了。
然而,这项技术突破,又将给车市带来什么变化呢?
对此,有内行人预言,有3个不期而至的变化,或将伴随发生,事关每一个车主,一定要提前做好防备。

第1个转变是,纯油车将穷途末路
虽然油车在江河日下,但也被过度唱衰了。
譬如,今年9月销量,油车份额为46.7%,新能源份额为53.3%。
别看新能源现在很猛,但接下来就不猛了。
根据中国工业研究联席主管冯晓的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将达到60%。
相比于去年的一路猛窜,到明年,新能源的进度就要放缓了。
毕竟,电车根本不完美,尤其是电池很拉跨,不仅充得慢,还容易起火,根本打不死油车。
但有了固态电池,情况就反转了。

因为固态电池的2大特性,刚好是油车的致命伤。
第1点就是,充电太快,解决了续航焦虑。
譬如,丰田的电池,充电10分钟,可行驶1200公里;奇瑞的电池,充电5分钟,就能跑400公里。
就这个补能速度,虽然还比加油慢一点,但也差不多了。
第2点就是,固态电池不起火,解决了安全担忧。
不仅是固态电池,其实就是半固态电池,都很安全了。
有博主进行实测,不管是针刺还是撞击,连烟都不冒一下。
所以,没有固态电池,油车还能撑个8-10年,但有了固态电池,油车可以直接埋了。

第2个转变是,插混还能挺住,但增程或被淘汰
毕竟,等固态电池一量产,最难受的不是油车,而是混动。
虽然插混与增程都是混动,但由于自身的特性不同,遭遇的命运也要另当别论。
别看固态电池说是2026-2027年就能量产。
但量产归量产,成本也会很高,就只能做成高端车。
以智己L6(图片|配置|询价)的半固态电池版本来说,都飙到33万了。
相比之下,固态电池不仅更贵,未来20年可能都不会下放到买菜车。
听着有些夸张,但事实的确如此。

就连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都说了:“虽然固态电池3年后就能量产,但未来20年的主流仍然是磷酸铁锂电池。”
说到这里,情况就很清楚了。
既然固态电池刚出来,就只能做成高端车,那些主打高端的增程,肯定首当其冲。
不管理想也好,问界也罢,若不马上跟进固态电池,没准就凉了。
相比之下,插混主要就是玩玩低端,抢一抢油车的车主。
就这个段位,可能要等20年,才能等到固态电池普及,影响不大。
所以,这2年买理想问界,就要谨慎,但买比亚迪吉利,也无须多虑了。

第3个转变是,车企的决胜点,将变成智驾
虽然王传福也认为,新能源的竞争,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一方面,电动化的竞争并不强烈。
以三电技术为例,门槛本身就很低。
不管小鹏小米也好,零跑蔚来也罢,都能实现自研,效果也半斤八两。
别看现在的电池技术是很跨,但大家都不能突破,要跨一起垮。
别看2年后固态电池就能上车,但大家都能第一时间跟进,要强一起强。
只靠电动化的技术,根本拉不开差距。

所以在另一方面,胜负的关键,就只能是智能化了。
就现在车市的形势,各家车企的智能化,也真是参差不齐。
譬如,有的在自研,有的在用第三方;有的坚持雷达方案,有的在用视觉方案…
究竟谁的技术好呢?很难评判。
但不管是什么方案,自研的肯定要比第三方的更稳。
因为智驾更多是软件,其体验依赖后续OTA,如果是第三方,后期维护肯定没有那么积极的。
所以,那些迄今都没有自研智驾的车企,最好跟他们保持距离。

总而言之,固态电池的确是一项关键技术,一旦突破,油电的竞争也要迎来大结局。
不仅油车将彻底终结,现阶段妥协的产物——插混与增程两种混动,也将逐渐出局。
但由于成本的缘故,也注定了增程将首先吃瘪,插混还能多苟一会儿。
大家要一定照此趋势,做好预期,避开那些即将落伍的汽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