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突破:全栈自研构建智驾新标杆
比亚迪在2025年2月10日发布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标志着其在智能化领域的全面突破。该系统分为三个版本:DiPilot600(三激光版)、DiPilot300(激光版)和DiPilot100(三目版),分别对应仰望、腾势及比亚迪品牌车型。其中,仰望U8搭载的DiPilot600版本配备3颗激光雷达、12颗高清摄像头及508TOPS算力芯片,实现360度环境感知与高速全程0接管。而面向大众市场的DiPilot100版本,则以“前视三目+5R12V”方案,将代客泊车、城市记忆领航等功能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依托超400智能万辆车的云端数据库,每月新增数十万条场景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持续优化算法,使系统具备“越用越智能”的特性。这一技术路径不仅降低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更通过规模化数据积累构建了竞争壁垒。
二、市场策略:全民智驾的普惠逻辑
比亚迪此次最受关注的并非技术参数,而是其“智驾平权”战略。王传福宣布,10万元以上车型全系标配天神之眼,覆盖从第二代秦PLUS DM-i(7.98万元)到汉L(30万元)的完整价格带]。这一决策直接打破了行业潜规则——此前智能驾驶功能主要作为30万元以上车型的溢价配置。
支撑这一策略的核心是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通过与速腾聚创、地平线等供应商的深度合作,激光雷达单价被压缩至千元以下,智驾系统整体成本降低超30%]。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放大:2025年比亚迪计划实现60%(新车约300万辆)搭载高速NOA功能],这一数字超过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的1/3。
三、行业重构:从“配置竞赛”到“生态战争”
天神之眼的发布可能引发三重行业变革:
1. 技术路径趋同化:比亚迪的“无图方案+数据驱动”模式,或将倒逼车企放弃高精地图依赖,转向通用型智驾解决方案]。
2. 供应链价值转移:智驾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从“选配件”变为“标品”,地平线、速腾聚创等国产供应商迎来爆发机遇]。
3. 竞争维度升维:电动化时代的“三电技术”优势,正被智能化时代的“算法+数据+生态”组合拳取代。比亚迪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实现座舱交互与智驾决策的深度协同,标志着竞争进入“AI原生汽车”新阶段]。
四、挑战与隐忧: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尽管前景光明,比亚迪仍需应对两大挑战:
1. 用户体验一致性:从DiPilot100到DiPilot600的性能落差,可能引发消费者对“标配即阉割”的质疑,需通过清晰的用户教育化解]。
2. 全球化适配:海外市场道路环境、法规差异对智驾系统的本土化改造提出更高要求,当前6.6万辆的月出口量(同比增83.4%)仅是全球化长征的第一步]。
五、结语: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价值链条
天神之眼的发布,不仅是比亚迪从“电动化领跑者”向“智能化定义者”转型的关键一跃,更预示着汽车产业价值重心从硬件制造向软件服务的迁移。当智驾功能成为“基础配置”,车企的盈利模式或将转向数据服务、OTA升级市场后等领域。这场由比亚迪掀起的智驾革命,正在书写一个新时代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