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特斯拉车主试驾福特Mach-E

    2021-10-04发布于:福特电马(海外)车友圈

    这篇体验文章来得有点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Mach-E没有让我兴奋,没有立刻发文的冲动。 福特野马,美国肌肉性能车的传奇代表,在电动化的浪潮下,福特推出Mach-E作为先锋,正式进入纯电市场,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F-150 Lightning、E-Transit等电动车产品。 这次福特在重庆万盛巅峰乐园做了全国首次3.65赛道体验日,我作为第一批体验用户受邀参加了赛道日试驾活动,晚了这么久交作业。 作为重庆的车主,距离Mach-E会更近一些,因为这台车由重庆福特生产。 去年酷夏的某一天,我和大学城老王一起,驾驶着Model 3来到了Mach-E的试产车间,近距离地静态体验了还在试产阶段的Mach-E。 当时国内还没有Model Y,友商的领导和工程师几十号人就把Model3仔仔细细地对比了一番。 当时我在现场和工程师交流了几个方面的看法,而交流的点,现在看来,除了中控交互系统在量产车有所改变,其他的都是保持了美国版本。 这次赛道体验,电野马在现场对标了全驱长续航Model Y和ES6。 没时间多聊,直接给出我的感受: Mach-E是一辆表现非常好的电动“油车”,整个体验就是油车的感受,从悬挂到加速,甚至包括模拟声浪。 驾驶 野马的赛道教练最自豪的就是Mach-E的操控体验,在他们眼中野马的操控远远超过Model Y和ES6,激烈过弯支撑很到位。确实,Mach-E有韧性,Y就显得简单粗暴了。 我的体验是Mach-E的整体悬挂比Y软,Y的悬挂更为运动,更直接,和Y相比,Mach-E明显就是一辆“燃油车”。 加速 提速感觉,GT版本的3.65秒0-100加速,起步阶段的提速感接近Model 3的全驱版本,和Model 3的P版没法比,比Model Y全驱版本强一点。 Mach-E的提速感,感觉是模拟油车的那种释放过程,而不是直接满血,而Model 3很直接,人车合一。Y的全驱版本明显要比3晚半拍(标续没体验过)。 内饰 座椅:远超Model Y的舒适性,特别是后排座椅,更长,更有包裹性。 内饰各有千秋,Mach-E当然无法和蔚来相比,和Y比也未见得好多少。 交互 Mach-E的中控大屏设计理念太落后,整个交互体验就是浓浓的***风,教练引以为傲的大屏上的悬浮旋钮,亮瞎了眼。这个屏幕不再具备娱乐性,无论是视频还是游戏,都废了。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中控交互,个人觉得超过野马至少两代。个人看法,大家随便反驳,我保留意见。 空间 后排空间和Y差不多,后备箱容积就差太远了,后备箱下面的空间Mach-E可以忽略不计,而Y是可以直接轻松放进20寸登机箱。 充电 Mach-E交流和直流分别位于前后两个充电口,这个设计也是一个“谜”,不解释。 聊聊车之外的感受,这次赛道体验,从组织到场地现场,野马团队来了近30人,整体流程距离一个外资车企的标准还相差太远,团队明显还很稚嫩。 几个小细节: 早上七点集合,没有准备早餐,只有一瓶水。 上午第一场10:00-11:45,结束后返程,午餐时间也没有任何干粮,返程连水也没有提供,甚至返程车还落掉了2个人没有上车。 现场体验时,时间安排不紧凑,信息输出太少。 作为纯电动车的拥趸,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喜欢所谓的“模拟声浪”。野马的细雨、入胜、不羁分别对应经济、普通、运动模式,名字还是有点入乡随俗的意思,点一个赞。 总之,很高兴看到福特这样的老字号能用野马这个品牌重装上阵,福特集团对纯电化的进程也是紧锣密鼓,令人期待。 一款车的销量并不代表品牌的前途,传统车企在这次产业革命中能否凤凰涅槃,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提到的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