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钠新电池+双核架构!上海车展宁德时代首个超级科技日来了

    电动EV头像电动EV头像
    电动EV7天前

    新能源车的寒冬焦虑终于被破解了?宁德时代用四颗“心脏”给出答案!

    当2025年上海车展的镁光灯聚焦在概念车的华丽外壳时,宁德时代在4月21日的超级科技日,用三款动力电池和一款蓄电池完成了一场“内力觉醒”的颠覆——钠新电池打破资源枷锁,骁遥双核重构能量逻辑,神行超充改写补能规则,这场发布会不仅是技术秀,更是新能源行业从“参数内卷”转向“需求定制”的分水岭。


    • “钠新电池”从资源卡脖子到能量自由

    在锂矿价格随国际局势过山车的当下,宁德时代钠新电池的量产堪称“能源破局”。作为全球首款大规模装车的钠离子电池,它以175Wh/kg的能量密度(比肩磷酸铁锂)、-40℃仍能保持90%电量的低温性能,彻底打破了“钠电只能当配角”的偏见。

    这项突破的底层逻辑,是宁德时代在材料体系上的革新:通过高熵快离子脱嵌技术拉大晶格间距,配合自研低温电解液,让钠离子在极寒环境下依然能“畅行无阻”。更值得关注的是,钠新24V重卡蓄电池的全电量深度放电能力——司机在-40℃开空调休息一晚后,车辆仍能一键启动,8年使用寿命和61%的成本降幅,直接宣判了铅酸电池的“死刑”。

    这种技术突破的行业意义远超产品本身。当锂资源依赖成为悬在新能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钠新电池的规模化应用,让全球能源安全有了“备份方案”。据测算,钠电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锂电降低60%,这对欧盟碳关税政策下的车企而言,无异于拿到一张“绿色通行证”。


    • “骁遥双核”让电池学会“因材施教”

    如果说钠新电池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骁遥双核电池则在回答“好不好用”。这套跨化学体系的架构,通过两个独立能量区的智能协同,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的终极目标。

    以北方用户为例,钠-铁双核组合(钠新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在-40℃环境下续航突破700公里,彻底终结“电车不敢出山海关”的尴尬。而铁-铁双核(神行超充+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则将3米轴距车型的续航推至1000公里,每公里通勤成本低至1毛钱,比坐地铁还划算。更硬核的是三元铁双核方案:主能量区三元电池在电量仅剩20%时仍能输出600kW功率,轻松征服30度陡坡,副能量区的自生成负极技术则让续航突破1500公里。

    这种“场景定制”能力,源于宁德时代在化学体系上的深厚积累。从2020年布局AB架构电池至今,其双核技术已申请350多项专利,累计出货40万套。而自生成负极技术的原子级创新,让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为未来固态电池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 “神行超充”重新定义“补能自由”

    当比亚迪刚推出10C超充电池时,宁德时代用12C的第二代神行超充完成“强硬打击”。1.3兆瓦的峰值功率,让充电速度达到“1秒2.5公里”,5分钟补能520公里的效率,甚至超过部分燃油车加油速度。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在-10℃环境下仍能15分钟充至80%,比行业平均水平快一倍。

    这种突破背后是三重技术革新:超晶石墨电极让锂离子嵌入速度翻倍,智能电解液专线构建的SEI膜实现微裂纹自修复,均衡电子流技术则将电芯内阻降低30%。配合800公里续航能力,神行超充彻底打破“快充必短腿”的行业魔咒,成为首款真正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500公里”的磷酸铁锂电池。


    • 多核时代的连锁反应

    宁德时代的技术组合拳,正在重塑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对车企而言,骁遥双核提供的场景定制能力,让不同价位车型都能找到最优解,10万元级车型可用铁-铁双核实现超长续航,百万级超跑则能通过双三元双核突破性能极限。这种“模块化”设计,将倒逼竞争对手加速技术迭代,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军备竞赛”。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能源生态的重构。当钠新电池降低对锂资源的依赖,当神行超充推动充电桩功率升级,当骁遥双核解锁飞机、船舶等新场景,宁德时代正在构建一个“多核共生”的能源网络。正如其董事长曾毓群所言:“未来的电池不是单一技术路线的胜利,而是生态协同的胜利”。


    • 电动EV:

    这场发布会的真正价值,在于宁德时代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了行业规则。

    当其他企业还在纠结能量密度与成本的平衡时,宁德时代已通过多核架构实现“全场景通吃”。这种从“参数推动”到“需求引领”的转变,或许才是新能源行业真正的“边界觉醒”。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暂无更多评论

      热门资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