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街头浓烟腾起的那一刻,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尾灯还在频闪。

这是近三个月第9起引发公众热议的新能源车事故,倒伏的绿牌在监控画面里格外刺眼。当车企宣传页上的「智能守护」撞上现实中的刹车痕迹,舆论场瞬间撕裂成两大阵营:
有人翻出工信部《2023新能源汽车事故溯源白皮书》——人为操作因素占比67%,更多人则在维权群上传行车记录仪片段,质问为何每次碰撞预警总慢半拍。

争论早已超越单一品牌范畴。翻开国家电网的电压监测日志,事发路段充电桩在碰撞前2分钟出现过17%的电压波动,而小米车机系统更新记录显示,事发前72小时刚推送过制动补偿程序。
在技术迷眼里,这是智能汽车必经的「成长阵痛」;但对普通车主而言,那些标榜L2+的辅助驾驶功能,此刻反成了推诿责任的「科技迷雾」。

我凝视着事故车架号溯源信息,这辆搭载宁德时代最新CTB电池的工程样品,三个月前刚在漠河完成-40℃极寒测试。当实验室数据与真实路况产生偏差时,或许我们更该思考:在新能源赛道狂飙的中国车企,是否该在用户手册里多加几页红色警示?毕竟再精密的算法,终究抵不过人类对「科技万能」的盲目信任。
(全文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