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比亚迪一份“炸裂”的财报再次刷新市场认知——全年营收7771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402.5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1.1亿!更惊人的是,这家企业的汽车和手机业务双双逆势狂奔,甚至被网友调侃:“比亚迪卖车像印钞,造手机零件像开挂?”

但在一片叫好声中,争议也随之而来: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血流成河的2024年,比亚迪凭什么做到“越卖越赚”?手机零部件业务闷声发财的背后,藏着哪些“黑科技”?而它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迪链”,为何既被夸成“救星”又被骂作“吸血鬼”?
一、汽车业务:价格战中的“反套路”生存术
当特斯拉高举降价大旗、新势力车企纷纷“赔本赚吆喝”时,比亚迪却交出了一份毛利率21%、超越特斯拉的成绩单。“以战养战”的底气,藏在三个杀手锏里:
- 技术换成本,垂直整合“抠”出利润
从电池、电机到电控,比亚迪的“全栈自研”让供应链成本下降15%以上。2024年,第五代DM混动技术将百公里油耗压至2.9L,而成本反而降低10%。用王传福的话说:“我们的工厂,连螺丝钉都能自己造。” - 多品牌“围剿”市场,高端化打破天花板
从9.98万的秦PLUS到109.8万的仰望U8(图片|配置|询价),比亚迪用王朝、海洋、方程豹、腾势、仰望五大品牌覆盖全价位段。2024年,3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18%,高端车型利润贡献超40%。网友戏称:“以前没钱买比亚迪,现在没钱买比亚迪。” - 出海“抢滩”,本土化工厂成胜负手
泰国工厂投产半年即实现10万辆产能,乌兹别克斯坦工厂专攻中亚市场,甚至自建船队“比亚迪探索者号”运车出海。2024年海外销量41.7万辆,同比增长72%,每辆车的利润比国内高30%。
二、手机部件业务:隐形冠军的“技术霸权”
如果说汽车业务是比亚迪的“面子”,那手机部件业务则是“里子”——1596亿收入中,藏着全球每3台高端手机就有1台用比亚迪零件的秘密。它的核心竞争力,远不止“给苹果代工”:
- “精密制造+材料革命”双杀
比亚迪电子是全球唯一能同时量产陶瓷、玻璃、金属手机外壳的企业,其研发的“超薄柔性电路板”厚度仅0.1mm,却能让手机信号强度提升20%。2024年,折叠屏手机转轴市场份额占全球35%。 - 跨界技术降维打击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热管理技术被“移植”到手机散热系统,让游戏手机峰值温度下降8℃;车规级芯片封装工艺用于手机处理器,良品率高出行业平均水平5%。
难怪雷军曾感叹:“比亚迪做手机部件,像是学霸跨界虐菜。”
三、迪链谜局:供应链金融的“双面刃”
在比亚迪的财报中,一个隐秘的“增长引擎”浮出水面——供应链金融平台“迪链”。它的运作模式堪称“教科书级”的资本游戏:
- 流程:绑定供应商的“甜蜜陷阱”
上游供应商接入迪链后,应收账款可实时兑换成“迪链凭证”,比亚迪承诺180天内兑付现金(行业平均为90天)。但若想提前变现,供应商需支付4%-8%的贴现利息。 - 优势:现金流“永动机”
通过拉长账期,比亚迪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增加320亿,相当于白用供应商资金半年;而贴现利息收入超18亿,比小鹏全年研发投入还多。 - 风险:共生or寄生?
有供应商吐槽:“迪链像高利贷,不用等死,用了找死。”但更多中小厂商选择妥协——毕竟失去比亚迪订单意味着直接出局。这种“以规模换话语权”的模式,正在引发监管对供应链垄断的担忧。
尾声:光环下的暗流
当比亚迪的营收突破7000亿大关时,王传福在年报中写下:“我们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但转折的背后,挑战同样尖锐——海外建厂遭遇地缘政治摩擦、智能化布局落后新势力、迪链模式触碰监管红线…
或许正如网友的犀利评论:“比亚迪的财报,一半是技术实力的勋章,一半是供应链的‘血与金’。”这场狂飙突进的盛宴,究竟是可持续的增长神话,还是危险的高空走钢丝?答案或许藏在2025年的智能化战役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