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恰逢“315”话题最热的时候,车企们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暴露出来。根据车质网发布的2025年2月国内汽车投诉排行榜,榜单前30名汇集了不少投诉类型,我们熟悉的一些车企也都位列其中。

简单概括这张榜单,其实就是,合资品牌用户仍然未能与质量问题和解,以比亚迪为首的自主品牌因为新能源车型迭代和价格争议成为了用户的投诉焦点。很显然,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用户的核心关注点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的典型问题正在发生改变。
一碗水端不平的车企们
这几年,“价格战”在中国汽车市场打得轰轰烈烈,比亚迪等主流自主品牌更是时常把“全民智驾”“科技平权”等概念挂在嘴边。虽然这样的做法的确让越来越多的新用户因此获得了更好的用车体验,也为部分车企带来了销量增长,但与此同时,“新旧款迭代”“价格变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
就拿2月投诉榜第一名比亚迪来说,其在2月10日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开启了智驾平权战略,宣布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10万级以上全系标配,10万以下多数搭载。

发布会上,比亚迪还一口气发布了王朝+海洋一共21款智驾版车型,其中售价最低的为海鸥智驾版,售价仅为6.98万元起,这也是目前市场上首次将智驾普及到7万元价位车型。同时,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还预测“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驾元年”,并预言3年内,高阶智驾技术将像安全带一样,成为所有车型的标配。力推“智驾平权”理念,强调高阶智能驾驶将成为所有消费者的标准配置,如果单从比亚迪传递的理念和目前的行动上看,这的确是无比美好的一件事。而实际上,这样的策略推出后,比亚迪出现了投诉量激增的情况,2月份直接达到了22283起。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比亚迪发布了“智驾平权”战略之后,新车型增配降价力度大,而且并没有将改款计划提前告知消费者,导致大量刚购车的用户刚买了的车,就从“新款”变成“绝版”。

说白了,这就是车企没有把一碗水端平,老车主们觉得“背刺感”太明显,自然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
迭代与价格之间难和解
不仅仅是比亚迪,深蓝、北汽新能源等车企同样也是因为“迭代纠纷+价格争议”的双重矛盾而登上2月投诉榜单。这也意味着,如今,“新旧款迭代”“价格变动”已经变成了汽车投诉的典型问题,而这样的问题,甚至比质量问题更难解。
如今,为了提升自家产品线的竞争力,“一年换三代”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常态。比如一直在频繁改款的极氪001,短短一年多就进行了三次迭代。比亚迪也是经常会迭代焕新,用增配不涨价的策略刺激市场。
从车企与行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持续保持产品迭代,并且实现增配不涨价,这对销量的提升,行业的进步无疑是有利的。而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当“增配不涨价”只利好新用户,而忽略老用户,甚至还带有部分“欺骗”色彩时,其就必然会引发迭代与价格之间的更大矛盾。

比如,比亚迪谈“智驾平权”,其2025年初发布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要标配到全系车型上,这的确代表着比亚迪的技术领先,格局远大。但令人很难满意的是,这样的新技术仅适配新款车型,而且硬件限制使老用户无法升级。即便是24年底刚刚提车的车主,同样也要被这种情况“背刺”。
另外,在价格上,带有新技术的车型,在配置和价格上都有较大的变化。比如比亚迪秦去年从9.98万降到过7.98万已经算是让一些老用户吃了个闷亏。现在连7万多的海鸥都标配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配置所带来的差异恐怕没几个人能接受。

当然,按道理来说,车企旗下的车型做迭代,或者有价格上的变化,这在行业内都属于正常操作。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消费者们不能接受这种操作呢?
其实,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很多车企是存在有意“背刺”的情况的。就像最近某投诉平台上的一个关于比亚迪的投诉案例,有车主于2024年10月12日购买了一辆比亚迪2025款宋plusDM-i 120尊贵版汽车,购车时,其曾再三询问销售人员“2025年是否会有新车型”,销售回答“不会”。结果,实际提车不到4个月,车辆就遭遇迭代换新,自己买的这款车的迭代版本新增了“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具备高速领航辅助、自动泊车、前排座椅通风加热、增加摄像头数量等先进功能。同时,DiLink100智能座舱高阶版也大幅提升了车机交互体验。
等于说,提车不到4个月,新车变“老款”,不但没能以同等价格享受到更好的配置和体验,还导致了自己的车在短时间内大幅贬值。

要知道,虽然现在车企的车辆迭代快,但也不是一拍脑袋马上就能做完的事。大胆猜测一下,车企乃至各个4S店经销商们,大概率都会提前知道某款车的迭代或是价格调整计划。而这个时候还故意隐瞒,忽悠消费者购买老款车型,其目的不言而喻。
只能说,无心之失可以原谅,有意为之真的很难释怀。总之,在“迭代纠纷+价格争议”的双重矛盾中,只有老车主们“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丧失安全感的消费者们
即便看上去被“背刺”的都是老车主,而实际上,这种快速迭代的商业模式,误伤的有可能是每一个消费者。消费者不是车企的“内部人员”,谁都无法提前预知某款车会在哪些时间段进行焕新。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购车这件事上其实并没有太多安全感。这些车企们的频繁焕新以及降价增配,或者增配不降价等市场策略,会导致大家认为,早买也不能早享受,万一新款增配、老款贬值,自己还要承担短期内车型贬值和技术落后的风险。有些人干脆成为“等等党”,期待更优惠的价格或更先进的配置。长此以往,很多人甚至干脆放弃对某些品牌的信任。至少,从2月份投诉榜来看,即便是比亚迪这种经常在销量上拿到好成绩的车企,依旧没有避免消费者们的大量投诉,而这些投诉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消费者们已经开始对品牌丧失安全感与信心。

那么,这样的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呢?从根本上来说,消费者并非是对车企的技术更新,产品的迭代升级有意见,大家真正在意的是,自己是否有被车企重视。从过去各家车企的处理方式上看,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态度并没有那么令人满意。例如,华为做到了为5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提供免费硬件升级,但2023年款的问界M7改款却未享受同等待遇,不少车主因此不满。一直喜欢“硬刚”的比亚迪对于"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因硬件架构差异无法兼容旧款车型带来的相关投诉,选择的是既不承诺硬件升级,也不提供直接赔偿。

长安汽车、宁德时代、华为三方共建豪华的新能源品牌阿维塔新款车型,也因为新车迭代,车型增配降价导致被投诉。尽管在网传的某些个别维权群聊中显示,Pro+车主可获3.2万元的现金补偿,但并没有出台官方统一的补偿方案,于是出现了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因此导致了更多的老车主对其声讨。有人在维权中这么说:"我们不是反对产品升级,而是不能接受被区别对待。"所以,消费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什么呢?或许这位维权代表的话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知到大家的诉求。

说白了,中国汽车行业投诉典型问题发生转变,其背后的问题,还是补偿机制缺失。如果车企们有对老用户的补偿机制,相信车企与车主之间的矛盾不会像现在这样凸显。
结语
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新技术的利好者,我们也都有可能成为被“背刺”的老车主。如果车企们继续“宠新弃旧”“故意背刺”,那么车企与用户之间的矛盾恐怕只会越来越难和解。总之,技术迭代,配置提升没错,而"技术跃进"与"用户预期"的错位显然更值得车企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