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主业亏30%副业卖爆850万根香肠:车企不务正业,网友:这届CEO在玩一种很新的跨界
2025年3月,大众汽车集团公布的财报让全球车圈哗然:汽车销量同比下滑3.5%,利润暴跌30.6%,中国市场利润十年新低。然而,就在这份充满寒意的财报背后,却藏着一个荒诞又暖心的秘密——大众自营的咖喱香肠去年狂卖850万根,销量几乎与汽车相当,甚至在沃尔夫斯堡总部,香肠生产线的热度远超新能源车间。


一根香肠的"逆袭剧本"
这根编号199 398 500 A的咖喱香肠,比大众当红车型ID.3的历史还要悠久。1973年,为解决偏远工厂员工的午餐问题,大众自建屠宰场,用20%脂肪含量的猪肉搭配21种秘制香料,创造出这款"打工人能量棒"。45年后,它不仅成为德国超市的常驻嘉宾,更在沃尔夫斯堡足球场上演"香肠外交",甚至衍生出素食版和迷你版两种规格。

数据显示,2024年大众香肠销售额同比增长2.3%,而汽车业务却陷入"量价齐跌"的泥潭:全球销量903万辆,中国市场降价22%仍难挽颓势。这种反差,让网友调侃:"大众汽车正在用造香肠的匠心,把自己变成汽车界的'老干妈'。"

车企副业的"真香定律"
大众并非孤例。从奔驰卖拉面、奥迪造相机,到保时捷酿蜂蜜、丰田种辣椒,车企跨界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大众香肠的成功,却戳中了两个关键痛点:
1. 品牌文化的"破圈密码"
当电动车陷入同质化竞争,香肠成为大众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它的配方保密、零件编号等车企思维,意外营造出"工业美学+烟火气"的独特人设。正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所言:"香肠是工人阶级的勋章。"这种与底层员工的共鸣,恰恰是大众在电动化转型中逐渐丢失的温度。

2. 供应链的"降维打击"
大众香肠的生产车间,与汽车工厂共享冷链物流和品控体系。每根香肠从屠宰到上架仅需72小时,这种效率让传统食品企业望尘莫及。更绝的是,当美国进口法规限制香肠入境时,大众竟能让底特律车展的客人吃上"本土化复刻版",完美演绎"造车思维卖食品"的精髓。
主业与副业的"生死时速"
然而,香肠的辉煌难掩大众汽车的危机。2024年,大众在电动化领域投入180亿欧元,却因软件部门CARIAD亏损24亿欧元、裁员1600人陷入舆论漩涡。反观香肠业务,其利润率虽未公开,但德国媒体估算,850万根销量至少带来5000万欧元收入——这对全年利润仅124亿欧元的大众而言,堪称"续命仙丹"。
结语:车企的"香肠哲学"
大众香肠的走红,本质是一场"错位竞争"的胜利。当汽车沦为冰冷的科技产品,香肠却成了承载品牌温度的文化符号。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大众不是在卖香肠,而是在卖一种'即使造不好电动车,至少还能喂饱打工人'的情怀。"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专业":真正的专业,不是固守单一赛道,而是能在不同维度,用同样的匠心,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撰写,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事件真实性以官方通报为准,文中观点仅供讨论,不构成投资或消费建议。
原创声明:
本文为作者独立创作,内容未授权任何平台转载,侵权必究。
互动话题:
如果车企副业也有"鄙视链",你觉得大众香肠能排第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跨界脑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