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探究丨雷克萨斯独资建厂 中国汽车产业开放与转型又一里程碑

    指臻汽车头像指臻汽车头像
    指臻汽车02-06

    雷克萨斯国产终于从坊间传闻,变成了现实。据悉,此次投资金额达50亿人民币,2027年正式投产。只不过这次国产是以独资的形式落地,而且主要生产的也不是之前消费者期盼的油车系列,而是丰田努力追赶的电车产品。

    其实在雷克萨斯国产的问题上,丰田该出手时一点也不墨迹。在油车主导的时代,雷克萨斯进口显然比国产投入产出比更高,因此一直悬而未决;而到了新能源的百花齐放的时代,如何继续保持在中国豪华车的市场份额,推动丰田电动化转型,在未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显然在中国建厂是丰田在电动车领域弥补失去时光的必选项之一。

    当然,此时中国市场策略对合资模式相比以前更为宽松,独资建厂成为可能,而且在华发展的前景可观,毕竟有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珠玉在前,一切皆有可能。

    雷克萨斯工厂落户上海,一方面是中国汽车产业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同时也是丰田寻求电气化转型,参与新能源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

    政策松绑 外资独资模式重构市场格局

    汽车产业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而取消合资股比限制实际上为全球知名品牌参与中国汽车发展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可以说影响深远。


    自2018年中国逐步放宽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并于2022年全面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后,宝马率先增持华晨宝马的股比,特斯拉成为首个在华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这一政策变革与前车之鉴,为雷克萨斯独资建厂铺平道路,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定标准”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50%,本土品牌占据九成市场份额,政策开放加速了外资车企的本土化进程和新能源转型。

    可以说,宽松开放的政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刺激作用。这也成为雷克萨斯能够快速决策建厂的前提条件。

    双赢:借力供应链 重塑供应链

    那为什么又是上海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上海自贸区的区位优势。

    上海自贸区的“五自由一便利”(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自由)政策,以及特斯拉超级工厂的“上海速度”(半年内完成签约到投产)示范效应,为雷克萨斯提供了高效落地的保障。金山区的选址紧邻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了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度已经成为全球车企的共识。

    雷克萨斯也明确表示,借助中国成熟的新能源产业链是在中国建厂的核心原因之一,要知道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新能源配套更是这一地区吸引大量造车新势力的关键所在。事实证明,上海辐射的长三角已经是新能源车企的沃土。

    长三角地区聚集了超过4000家电池、电驱及智能驾驶企业,雷克萨斯上海工厂规划95%以上供应链本土化,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技术、华为的800V碳化硅模块等本土技术将有可能直接赋能雷克萨斯电动车型研发。

    此前,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续航120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400Wh/kg),首搭车型大概率出自上海工厂。假如这一技术若与国内企业合力开发,还将推动中国电池技术向高端跃升。与此同时,雷克萨斯的DIRECT4智能四驱系统、线控底盘技术等“黑科技”也可以进行本土化适配。不难看出,雷克萨斯在借力中国产业链优势的同时,也将反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链的升级。

    所以,上海成为雷克萨斯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而雷克萨斯的借力与赋能则相辅相成。

    雷克萨斯电动化背水一战

    与其说雷克萨斯选择了在中国建厂生产,不如说雷克萨斯此举是背水一战。如今销量压力和未来市场定位都促使雷克萨斯必须快速决策,长期布局。


    雷克萨斯2024年在华销量18万辆,虽为唯一正增长的进口豪华品牌,但较2021年峰值(22.7万辆)有所下滑,且纯电车型仅占其全球销量的3%,远低于奔驰(19%)和宝马(15%)。国产化不仅是其应对蔚来、理想、阿维塔、鸿蒙智行等本土高端新能源品牌冲击的关键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后备力量。


    雷克萨斯计划2035年实现全球纯电化,上海工厂将承担其全球50%以上电动车产能。通过独资模式,丰田可直接掌控研发与生产,避免合资企业的利益博弈,同时借助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能力(研发周期缩短40%)加速技术落地。

    重构豪华车市场 或延伸至全球竞争

    雷克萨斯国产化之后,最直接的结果自然是价格优势,终于在电车产品上与BBA有了拜拜手腕的底气。相比进口模式,国产化可使雷克萨斯RZ(图片|配置|询价)车型售价有望从36.99万元降至30万元以内,这样的竞争力不言而喻。随着雷克萨斯国产,豪华车的价格体系与市场格局也将随之变化,竞争加剧。

    此外,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已验证独资模式的高效性,如果雷克萨斯再次佐证了这一模式对企业决策和开发有着更好的效果,那么不排除更多的海外品牌效仿,跨国车企本土化的范式或许又会衍生出新的迭代。这对于传统合资企业来说,确实也是一个挑战。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汽车出口2024年达600万辆,虽然整体放缓,但基数仍然不少,本地化生产将成为跨国车企应对贸易壁垒(如欧盟反补贴关税)的核心策略。

    写在最后

    当然, 雷克萨斯在中国建厂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产之后是否会影响雷克萨斯一直以来进口高端形象的光环?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增程式与插混车型增速(2024年增长76.89%)远超纯电(22.6%),雷克萨斯押注纯电的战略需应对市场需求分化风险。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应对。

    总体来说,雷克萨斯上海独资建厂不仅是一场品牌转型自救,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大国”迈向“技术强国”的缩影。通过政策开放、供应链整合与本土化创新,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未来,这一模式或将重塑跨国车企的全球竞争逻辑,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升级为“技术策源地”。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