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雷军所期望的小米成为伟大企业的距离尚待明确评估。

    当代子贡头像当代子贡头像
    当代子贡02-05

    尽管小米汽车年销量已逾十万辆,但作为汽车制造商,年销量达到百万级别才是其生存的关键。目前,小米的产品定位均高于20万元,未来产品线也将延续这一策略。在规划中,并未涉及20万元以下的市场布局。


    即使小米后续推出的产品能连续两到三款成为市场热销单品,其在汽车领域稳固立足的可能性依然有限。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控制意味着小米无法在利润率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20万元以上市场的规模有限,若要实现百万销量目标,必须拓展至20万元以下的市场领域。


    智能驾驶技术的竞争即将面临严峻考验,其标志性事件是智能驾驶系统出现故障时,车企需承担全部责任。目前,小米在智能驾驶体验上仍与特斯拉、华为、小鹏等竞争对手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小米在追赶智能驾驶技术水平上剩余的时间并不多。


    头部智能驾驶技术企业的研发和硬件采购成本均在百亿以上。小米在技术投入上的力度尚显不足,其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数量也未能达到理想水平。华为和理想汽车的市场份额已接近百万级别,预计华为在未来一两年内可能迅速达到200万甚至300万辆。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华为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因此,未来3至5年内,市场上智能驾驶技术厂家可能缩减至五家以内。小米要么迅速扩大产能,要么利用资本优势进行收购,如合并资金实力较弱的小鹏和未来可能的零跑或哪吒,以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否则,随着竞争加剧,小米可能会面临严峻挑战。
    小米的手机业务虽表面光鲜,但对苹果和三星并无实质性威胁。主要原因在于其操作系统和芯片受制于人。尽管已取得世界第三的成绩,但这一成绩在五年前华为受制裁时已实现。小米频繁提及这一成绩,实则是市场竞争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无论网络上的赞誉如何,小米在战略上的停滞不前问题依然突出。要挑战三星和苹果的市场地位,必须突破操作系统和芯片技术瓶颈,摆脱高通的控制,重新掌握手机利润的主导权。否则,两三年后小米可能回归为平庸的品牌,届时任何营销手段都难以激起波澜。


    无论是手机业务还是汽车业务,小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表面功夫多于实质基础。管理层对成功的过度自信和对失败的侥幸心理,使其与华为、特斯拉等理性面对失败的全球巨头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再次面临供应链危机,小米是否还能从容应对,这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至于伟大企业的定义,这需要基于企业的战略远见、创新能力、市场领导地位以及对社会和行业的深远影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