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车市不断的竞争,各家也在争抢生态位。
只要占领了生态位,就取代奔驰宝马,可以躺着数钱。
譬如,理想在搞彩电沙发,想取代奔驰,小鹏问界在玩智驾,想搞死奥迪;极氪小米在拼性能,想干翻宝马。
看着没什么,但很多人也发现一件趣事,都是新势力,为啥小鹏坚持玩智驾,而小米非要去纽北刷圈速呢?
跟几个行业人士聊了了聊,才发现小米的策略,原来比小鹏高太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就是,智驾就是玩虚的,没必要硬吹
说白了就是,要吹也吹点有用的。
就这一点而言,小鹏其实什么技术都玩,但什么也没玩明白。
就拿最近测续航来说,表显679公里,最终却跑出来793公里。
但凡有点常识都知道,能有这个成绩,肯定走下坡路了。
不管续航也罢,智驾也罢,都有这个通病。
说白了就是,根本没有可量化的标准,来判断是强是弱。
譬如长城就是典型了,电车都没玩明白,智驾才刚用上,就敢说是全球第一。
就这个泥沙俱下的情况,硬要拼智驾,也不会有结果。

相比之下,刷圈速就不一样了。
毕竟,圈速成一跑出来,都是实打实的数字。
譬如,小米SU7刚出来的纽北成绩,直接比特斯拉Model S(图片|配置|询价)快39秒。
就这个成绩,强就是强,弱就是弱。
别看小米刚造车3年,别说没有特斯拉悠久,甚至都没小鹏年长。
但出了这个成绩,就是技术很强的证明,特斯拉不服气不行。
换言之,你想证明自己比小米更强,吹牛没用。
只有再跑一趟,拿出更快的数字才行。
所以,小米的圈速刚出来,SU7 Ultra就敢卖到80万。
相比之下,小鹏P7+要价20万都很吃力了。

其次就是,智驾发展不稳定,变数太多
毕竟,很多从业者都说了,自动驾驶凛冬已至。
只看现况,或许并没那么夸张,但实际上,智驾一直在悄悄降温。
譬如,今年上半年,上汽飞凡智驾部门全员裁撤,理想智驾部门也近乎腰斩。
不仅如此,那些第三方智驾企业,也一个比一个凉。
譬如,禾多科技陷入融资危机,四维图新也在面临倒闭。
就这个行业现状,很能说明问题了。
别看现在智驾很吃香,但再过2-3年,没准啥也不是了。

不仅如此,智驾的主流方案,也在疯狂变动。
就以小鹏为例,最早想玩雷达智驾。
所以,不惜给车主画大饼,弄得怨声载道,也要首发雷达智驾。
但结果呢?现在早都改玩视觉方案了。
不仅如此,什么端到端、无人出租车,也都是玩概念而已。
就这个变化莫测的情况,非要玩智驾,就很不划算。
毕竟,3-5年的坚持投入,没准忽然就打水漂了,想想都难受。
然而,刷圈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因为性能是永恒的追求,不会轻易改变。
所以,小米拼性能才是王道,有利于长期主义。

最后就是,刷圈速更省钱,还能立足高端
提及这点,也要从2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只有刷圈速,才能稳稳的立足高端
只看结果就很清楚了,小米SU7 Ultra圈速出来后,马上就敢要价80万。
不仅如此,像极氪001 FR也卖到70万,仰望U9也干到160万。
相比之下,智驾这个卖点,就很虚。
别说是小鹏了,就连华为也屡屡翻车。
譬如享界S9,给了很牛的智驾,但定价40万,都卖不动了。
再看小鹏的定价,更是每况愈下,只配玩低端了。

另一方面也很关键,刷圈速更省钱。
看着有些反常识,但事情真是这样。
因为电车跟油车不一样,天生机械素质就很高。
只要给个3电机,再把外围配置拉满,成绩都不会差。
关键这一套还很省钱,像雷军自己也提过,小米SU7 Ultra概念车成本高达好几千万。
看着很高,但比比智驾的投入,就是牛就一毛。
因为玩智驾才是真得烧钱——又要买AI芯片,又要投喂数据,又要模拟算法。
还以小鹏为例,每年的AI训练费就有35亿。
别看花这么多钱,但结果呢?差点没把自己干倒闭。
相比之下,小米只用吹灰之力,就干到了纯电轿车第一。

总而言之,智驾虽然不可或缺,但论重要性还是比不上性能。
一方面,不管加速、减速还是刷圈,性能都有量化的标准。
别看小米造车很短,也就3年,但出来这个成绩,大家不认不行。
另一方面,就是成本很低,冲击高端也能事半功倍。
所以,小米去刷圈速才是明智之举,至于小鹏,真的是方向错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