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岚图梦想家自9月底焕新上市以来,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国庆假期后官方宣布上市20天大定突破18000台。
要知道过去一年,岚图梦想家的总销量才有38000多台,焕新版能在短时间内有如此表现,是让人颇感意外的。
全新梦想家首搭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是目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首次在MPV上车,而这也许正是销量猛增的答案。
燃油车势微,央国企寻找出路
岚图自2021年正式进入市场以来,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品牌年销量分别为6791辆、19409辆、50552辆,尽管在稳步上涨,但放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中,销量排名却始终在十名开外,而且在2022年A轮融资时披露的财务信息中显示,岚图2021年净亏损7.06亿元,2022年上半年净亏损7.37亿元,由于亏损状况难以改善,后续也便没有再公开业绩情况。

岚图销量与业绩不佳的状况在东风汽车主品牌内也依然存在,作为老牌造车央企之一,曾经倚靠和海外品牌合资的方式能够在竞争中稳稳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如今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逐渐逼近50%时,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空间被急剧压缩,燃油合资品牌的销量大幅下降,个别细分类别完全被新能源车型取代。
比如东风日产轩逸、奇骏和东风本田CR-V、思域在各自面向的市场中都有着绝对的销量优势,而如今却纷纷被比亚迪甩在身后,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在国内市场中声量越发减弱,在燃油车时代可以靠合资吃饱喝足的“铁饭碗”快要消失了。
长安和一汽,以及三个地方造车国企北汽、上汽、广汽同样面临这种情况,原先在燃油车时代“用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下,央国企可以通过国外品牌先进的造车技术帮扶,在国内自主品牌完全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获得稳定且不断增长的营收,也正因如此,造车央国企对新能源的布局和对市场变化的应对措施准备都异常缓慢。抛开合资,传统车企缺少即战力,并且在新能源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后,很快被造车新势力超越。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势力,传统车企在缺乏新能源核心技术成果,以及没有互联网基因导致对市场发展预判及规划和营销等方面步伐滞后的窘境下,选择和互联网或科技企业联合成立新能源合资品牌,应对新势力的挑战,比如长安的阿维塔、上汽的智己。
即便是传统车企自身孵化出的新能源品牌,比如广汽埃安、北汽极狐、东风岚图,也会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上选择和布局智能化软硬件较早的成熟科技企业合作,像极狐在埃尔法S车型上选择和华为合作,岚图在全新梦想家合作之前,曾将百度Apollo智驾搭载上Free车型。

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和汽车智能化上的坚决与迅速,是在国内造车新势力生猛的势头与压力下,以及未来燃油车势必将与新能源分庭抗礼的形势所迫。在自主品牌无法承担车企销量重任,电动化与智能化节奏偏慢时,对于几十年来完全依靠合资车的传统车企,当下选择与华为合作,也是较为妥善的一条出路了。
华为将成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安卓?
依靠和赛力斯联合打造的问界品牌在去年的爆火,华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里的研发实力与技术积累越发被行业认可,从智选车模式升级更名为鸿蒙智行,到车BU拆分独立,再到车BU和长安成立合资公司,并给到合作企业40%的股份吸纳更多合作伙伴的加入,问界新M7一款现象级爆款让华为车BU很快从一众质疑声中迅速走出,到如今成为国内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全栈技术供应商。

长安和东风作为传统造车央企,与华为达成合作协议,是“国家队”层面对华为目前在智能汽车领域里成绩的肯定,华为通过旗下多个部门的协同,可以将引领全球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应用在智能汽车的研发中,也可以将数字能源部门的技术成果应用在智能汽车电机、电控、电池当中,这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们所不具备的能力,也是“国家队”选择华为的原因所在。
对于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品牌+技术是绝对的核心优势,无论是蔚小理,还是传统车企孵化出的智己、极氪、阿维塔、岚图、深蓝、埃安等等,都在围绕这两方面进行着企业经营和产品打造。2023年层出不穷的“自研”出现在三电、底盘、架构等多个部分,也是在市场的推动下,车企对技术驱动力的充分认同。

相比从零开始自研必然要面对的巨额投入,以及成果上极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有成熟生产线和销售渠道,只想在技术层面获取解决方案的传统车企,选择华为是目前较为稳妥的方式,这也是长安、东风在确立与华为合作关系中的考量。
而在去年华为车BU宣布独立,并与长安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后,华为车BU进一步升级为以平台化运营的模式出现在未来和车企的合作关系中。在今年的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朱华荣谈到和华为的合资公司时,也确认了“华为不从事整车业务,不从事新公司业务”,这明确了华为在新公司业务中和其它车企合作时,只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和零部件供应商。
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华为与其它车企的关系就像是手机行业里谷歌与手机厂商的关系,安卓系统给除苹果之外的手机厂商提供操作系统支持,但谷歌并不会介入到厂商的研发和运营中。

当华为与长安、东风的合作模式确立并逐渐成熟后,随着更多车企的加入,未来在国内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中,华为确实将扮演安卓的角色。
华为车BU的底色
在去年华为车BU宣布拆分独立之前,问界新M7上市后随即便搅乱了新能源市场,问界品牌从造车新势力榜单中异军突围,声名鹊起,从而奠定了华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里王者之师的地位。
华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芯片、云计算等其他业务上积累的技术与资源应用到整车制造过程中,将过去终端业务上的宝贵经验带到新车型中,从研发环节就进行匹配自有技术应用的设计和开发,让车型可以更全面和完善地展现华为在智能电动汽车上技术创新的成果,并且在上市之后,还可以通过成熟且完善的终端销售渠道保证新车不错的销量。
通过问界品牌的热销,让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用户看到了华为在智能汽车行业中的优势,和诞生刚满十年的造车新势力相比,华为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也有足够的话语权,加上利用既有业务体系转嫁给汽车业务上的技术支持,试错成本更低,当华为入场在和其它新势力竞争时,“品牌+技术”的优势很快便显现出来。

问界品牌属于智选车模式,现已更名为鸿蒙智行,在问界新M7爆火之前,华为也曾和北汽、广汽用HI模式达成过合作协议,不过在合作不了了之后,华为车BU一度面临着车企与市场的双重质疑,但还是问界挽救了华为车BU的声誉。
无论是鸿蒙智行,还是HI模式,对于华为车BU而言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将华为全栈自研零部件售卖给更多车企帮助其造更好的智能电动汽车,从而使车BU的业务能实现可持续性盈利。
只是当初在面对市场上各家新势力的竞争时,HI模式由于没有成功的商业样板,在和车企进行合作谈判时,自然会面对技术与市场的担忧,当华为车BU参与度更高的鸿蒙智行下问界品牌成功后,这方面的担忧进而不再存在,HI模式的进度才会更顺畅。
因而鸿蒙智行和HI模式是相辅相成的,鸿蒙智行可以让华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理念与技术优势充分展现,而HI模式灵活度更高,也更加“轻资产”。

长安和岚图在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时,都选择了HI模式,无疑是从问界、智界品牌中看到了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等围绕整车装备上的能力与优势,而作为传统车企自身又不缺少销售体系和制造规模,与华为在HI模式上的深度合作对于传统车企的未来发展更加利好。
而对于华为而言,一方面是通过HI模式的合作,乃至未来独立合资公司的业务发展,让华为全栈自研零部件更多地销往市场中,形成良性循环,建立稳定地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借助与央国企的合作,华为能将自有技术向海外扩展。
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在乘用车出口前五位的车企中(不包含特斯拉中国)就有两家国企,长安和上汽。在当前国内新能源市场陷入极度内卷的阶段时,各家车企都在寻求出海,在海外找更大的市场和增量空间,对于布局更久且已经具备成熟工厂的传统车企,这是领先于造车新势力的巨大优势。

华为在对车BU未来业务发展的考量中能过和国企保持合作关系,向内输出自研零部件和结解决方案,向外借助渠道和规模寻找新的商机,从这一层面来看,HI模式到车BU的合资新公司的这一步,更能凸显华为车BU的底色。
全新岚图梦想家只是开始,随着广汽和华为合作的新车型亮相,央国企造车选择和华为合作的成果也将陆续登场。借助和华为的合作,央国企在新能源市场上迅速赶上,并能够实现显著的销量增长,这下也许该新势力们头疼了。
评论·0